從瀕臨滅絕到種群回歸 天臺鵝耳櫪的“復興之路”
潮新聞 記者 楊群 共享聯盟·天臺 錢青
炎炎夏日,在浙江農林大學的實驗室里,培養箱將溫度控制在23至25℃,保持著90%空氣濕度,為“天臺鵝耳櫪”扦插的枝條創造了適宜的生根環境。“去年,沒能采集到可育的天臺鵝耳櫪種子,我們將重點放在了扦插繁殖上,每隔2天都會來檢查插穗生長情況,及時剔除死亡的枝條,等到3個月后,生根長葉就可以移栽繼續培育成苗。”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副教授劉志高感慨,經過長期的試驗探索,天臺鵝耳櫪扦插繁殖效率不斷提升,為該物種的種苗培育提供了又一重保障。天臺鵝耳櫪在模式標本產地天臺山的現存母樹不足20株,處于極度瀕危狀態,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天臺鵝耳櫪這一物種的發現,正像是我國植物研究的發展見證。1924年,被稱為“中國蕨類學之父”、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的秦仁昌在天臺山采集到首份天臺鵝耳櫪花標本。1927年,我國禾本科專家耿以禮在天臺山采集到天臺鵝耳櫪果標本。1932年,時任東南大學樹木學助理、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植物學研究員的鄭萬鈞,以上述兩份標本為基礎,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論文集(植物組)》發表了題為“浙江維管束植物之記載I”的文章,并將新種命名為天臺鵝耳櫪。
天臺鵝耳櫪作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被發現時僅生長于華頂國家森林公園西茅篷區域,數量稀少。天臺鵝耳櫪在植物區系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但現存植株稀少,處于極度瀕危狀態。在對母樹的物候觀測中發現,其主要依靠風媒傳粉,花粉的有效散播需要晴朗、涼爽的天氣條件。在天臺鵝耳櫪開花的季節,正值華頂山雨量較多,林地內郁閉度也較大,平均空氣濕度在85%以上,對傳粉、受精過程產生了阻礙,甚至引起落花,導致其自然結實率低,且種子空殼率在90%以上,種子繁殖十分困難。
為了保護這一瀕危物種,天臺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開展種群調查,強化種群繁育,實施原生境保護和遷地保護,搶救性保護天臺鵝耳櫪。
在石梁鎮青頂峰上,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上,有約10畝天臺鵝耳櫪保護與繁育研究基地,在2014年建立。“這些植株已經種植了七、八年,也才長到兩米左右,天臺鵝耳櫪生長十分緩慢,原生母樹最高也只有15至20米。”天臺縣林業局森林資源與自然保護地管理科工作人員梁國新指著植株周邊,“為了保護天臺鵝耳櫪生長環境,周邊半徑1.5米以內,會有專業養護人員不定期除草、施肥、松土。”
自2014年起,在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統一組織下,天臺縣林業局與浙江農林大學、省林科院合作,開展天臺鵝耳櫪生境、生理、遺傳、繁殖方法等研究,以及遷地保護和病蟲害防治研究。在白鶴鎮大風闕建立了天臺鵝耳櫪種苗繁育基地,主要采取嫁接、扦插來擴繁。同時,努力擴大就地回歸區域,在全縣從海拔100米至近千米的適宜山林中,進行野外回歸實驗。
此外,為了進一步擴大天臺鵝耳櫪遷地保護范圍,近年來分別在景寧、云和、磐安、杭州、寧波等地開展試驗,累計移栽超過1200株。2019年浙江省植物分類專家李根有、陳征海教授等人,在麗水景寧縣又新發現了天臺鵝耳櫪種群,這也為該物種的保護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