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生態中國 科技守護江淮清流:合工大食生學子解碼巢湖治理與“引江濟淮”科技密碼
7月13日至26日,合肥工業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赴巢湖市、馬鞍山市調研長江-巢湖生態保護成果及“引江濟淮”工程成果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跨越巢湖流域500余公里,深入藍藻治理前線、國家水利工程核心區、生態修復示范區,以專業視角解碼“綠水青山”背后的科技密碼,用青春行動踐行“國之大者”的生態囑托。
圖1 團隊成員于“引江濟淮”工程蜀山泵站合照
技術攻堅:藍藻治理的科技突圍
直面巢湖藍藻季節性暴發、威脅飲用水安全的核心挑戰,團隊在楊義華老師和王慶棣老師指導下,于藍藻科普館系統學習藍藻危害、分季治理策略及“衛星預警-湖面打撈-岸線攔截”的立體防控體系。同時,團隊深入包河區河口藻水分離站,詳細考察了藻水分離技術原理與工藝流程,為后續水質檢測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2 團隊成員于藍藻科普館系統學習
水利命脈:引江濟淮的硬核支撐
為探尋“引江濟淮”工程對保障皖北、豫東數千萬群眾飲水安全的戰略意義,團隊實地調研蜀山泵站,探究國家水網運行邏輯。面對跨流域調水的復雜難題,工程師王雅齋詳細解答了團隊的疑問,闡釋了工程如何為合肥等城市補充水源,并成為“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的關鍵保障。當了解到泵站“僅需5至6秒即可注滿標準游泳池”的效能時,團隊成員深感震撼,紛紛表示:“傳播工程價值,守護水質安全,是我們青年的責任與擔當?!?/p>
圖3 蜀山泵站集控中心王雅齋工程師向實踐團隊介紹數據和解答問題
生態重生:濕地修復的科學路徑
針對流域濕地退化引發的水質與農業問題,團隊聚焦水質監測展開調研。大圩鎮葡萄園農戶曹阿姨向隊員介紹:“灌溉水源引自巢湖,水位上漲時又回流補充巢湖。”這背后,是大圩濕地通過河道疏浚與藍藻打撈構建的“農業-生態”共生體系,既惠及生產,也促進了巢湖水系循環。
圖4 農戶曹阿姨為團隊成員講解種植用水等問題
轉赴“巢湖之腎”十八聯圩濕地和濱湖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對比調研,團隊深刻認識到濕地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及構建生物多樣性棲息地中的核心作用,并以青年之聲呼吁公眾提升生態保護與水質安全意識。
圖5 團隊成員于南淝河-十八聯圩濕地合照
青年答卷:從實驗室到江河的知行合一
為科學評估“引江濟淮”工程對長江-巢湖流域的水質改善效應,團隊在藻水分離站攔截壩內外、派河船閘口、蜀山泵站、“引江濟淮”二期工程航道、南淝河(大圩段及十八聯圩段)等7類關鍵節點精準采集19份水樣。依托學校實驗室進行深度檢測,數據分析揭示:水質長效提升需三重支撐——生態保護強化水體自凈能力,濕地工程有效攔截面源污染,全民節水意識與環保行動筑牢末端防線。這份詳實的“水足跡”報告,印證了系統治理與公眾參與的必然性,更發出了共同守護江淮清流的青年倡議。
圖6 團隊成員在派河巢湖口進行水質分區取樣
圖7 團隊成員在合工大食品樓實驗室對所取水樣進行處理
從實驗室走向江河湖庫,合工大食生學子以腳步丈量大地,用專業解碼科技,深刻理解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涵。他們的調研成果不僅是一份實踐報告,更是新時代青年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以青春智慧守護江河安瀾的生動答卷。(張正熙、楊濮碩)(咸寧新聞網)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