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文 | 菌子的一生——從地下暗網到天空傘兵
當你在雨后來到華僑城濕地,或許在枯木里、落葉間會看到一朵朵可愛的小蘑菇。
如果把菌子的一生拍成電影,片頭字幕一定寫著:“主角,不是我們日常看到的菌子,而是你看不見的地下互聯網——菌絲。”
第一幕:地下暗網
故事從一粒塵埃般的孢子開始,隨風飄落在朽木或落葉上,只要溫度、濕度合適,孢子便像吹氣球一樣鼓出第一根透明“吸管”,這叫菌絲。
菌絲不斷分叉,織成白色菌絲體,這才是真菌真正的“身體”。菌絲體像一張隱形光纖網,直徑只有 5 微米,卻能在一個月里在一片森林下“縫”出一張網。菌絲在生長過程中,反復分枝網狀成菌絲群,通稱菌絲體。其功能至少有吸收營養、代謝物質的運輸、代謝產物的儲藏及繁殖等四種。
第二幕:雨后火箭
當溫度、濕度、營養三線交匯,菌絲體突然“集體起義”,扭結成一顆小米粒大的“胚胎”。幾天之內,這個“胚胎”像吹氣球一樣長出子實體——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蘑菇”。它的結構很固定:
? 菌蓋:彩色屋頂,下方是菌褶或菌管,相當于“孢子導彈發射井”;
? 菌柄:輸送水分與養料的“升降機”;
? 菌環、菌托:部分種類殘留的“安全護圈”,常被誤認為“無毒標志”。
第三幕:天空傘兵
等菌子發育成熟,菌蓋完全打開,里面的小格子(菌褶)就像一排排小炮管。每個炮管里會造出 4 顆“孢子子彈”,成熟后“嘭”地一下被彈射到空中。一個中等蘑菇一次可放出 10 億顆孢子,一粒粒孢子就像一個個傘兵,它們搭乘氣流、雨滴甚至昆蟲,開啟下一輪生命輪回。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毒菇和可食用菇外形十分相似,難以辨別。當大家在濕地中看到這些可愛的菌子時,為了保障生命安全,請勿采摘食用!
野外遇菇安全手冊
1、只看不動手:大多數毒菇與可食種外形差異極小,顏色、菌環、菌托都不是絕對安全指標。
2、拍照不采食:用手機記錄“傘面—菌褶—菌柄—基物”四連拍,學習菌子的結構特征、觀察其生存環境。
3、不適需就醫:某些毒鵝膏的毒素可通過皮膚微小創口吸收,觸碰后及時用肥皂水沖洗;若誤食,立即攜殘余樣本就醫。
撰稿人:卡皮巴拉
圖片:江離、網絡
校對:劉晶晶
審核:張俊鑫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